全民營養周banner
Media 媒體報道
當前位置 : 
Media / 媒體報道


民以食為天,健康尤為先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,居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,人們對食物的消費觀念從吃得飽向吃得好、吃得營養、吃得健康轉變。

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合理膳食是用最少的錢拯救生命的有力措施之一。要通過倡導健康飲食,惠及全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家庭,營造健康家庭的良好氛圍,形成全民營養、健康、不浪費的生活方式。

5月15日,在2021全民營養周第三屆全國營養科普大會上,幾位營養科普專家分享了營養健康知識。             

公筷分餐 樹立飲食“新食尚”


1.png

賴建強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

 “民以食為天,更以健康為先”,飲食備公筷或進一步實施的分餐制,是飲食健康文化行動的重點。守護我們的健康,重塑飲食文明根基,人人有責,家家受益。

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,分餐制也是中華民族的飲食傳統。在家吃飯時,可以采用分餐制,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裝到家庭成員各自專屬的餐、飲具中。此舉有利于根據家庭成員的體重和活動強度調整膳食結構,合理搭配主食和菜肴,定量分配安排給每一位家庭成員。如果餐、飲具做不到完全獨立,至少要養成每個菜都用公筷夾取或公勺盛取的習慣。

分餐是指按照定量或等量的原則,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盤或碗中,每位就餐者一份,獨自享用。除了保障飲食衛生、預防經口傳播疾病外,對于每一個人來說,分餐的好處還包括:

一、更加量化。避免過量,有效預防和延緩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。

二、更加形象化。分餐制更利于展示食物,種類是否多樣,飯菜比例是否恰當,葷素是否均衡,讓合理膳食變得更容易。

三、增強責任感。餐盤應自負其責,吃光所給,避免浪費,增強珍惜食物的責任心。

分餐制在養成合理定量搭配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避免浪費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。對兒童青少年來說,按需配置、定量進食,能夠保證其攝入營養均衡,促進生長發育,同時還能促使其學習認識食物、熟悉量化膳食,有助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
從每個家庭開始,改變用餐習慣、樹立文明用餐新風,一定會帶來社會群體的改變,進而把行為變成習慣,成為健康文化傳承下去。




健康烹調 兼顧營養和美味

2.png

范志紅 中國營養學會食物與烹飪營養分會副主任委員、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

健康飲食,需要選對食材,需要合理搭配,還需要健康烹調。健康烹調不僅能夠促進食品安全、帶來良好口感風味、減少營養素損失、利于人體吸收,還會避免攝入過多的油、鹽、糖等成分,預防肥胖和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。

食物中的營養素并不都怕熱,其中蛋白質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就比較耐熱,膳食纖維和礦物質也不會受熱損失,只有部分維生素和營養成分對烹調處理比較敏感。所以,食物烹調之后營養素就不存在的說法不準確。

谷類食物,也就是主食,烹調時損失最大的營養素是維生素B1。過度淘洗、倒掉浸泡糧食的水、油炸油煎,以及煮粥加堿等,是維生素B1損失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主食類食物烹調得過硬,則會降低人體消化速度,不利于胃腸疾病和消化不良人群吸收。因此,消化能力較弱的人食用全谷雜糧食物時,宜先浸泡12-24小時,烹調時容易軟爛,也可用料理機將雜糧打粉制成糊后食用,便于充分吸收。但對于減肥人士和糖尿病患者來說,食物烹調得過于軟爛會加快消化速度,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。

蔬菜類食物烹調時,損失最多的營養素是維生素C和葉酸。它們既怕熱,又怕氧化,還易溶于水。此外,維生素B2和部分多酚類成分也易溶于水造成損失。除了生吃之外,蒸制和急火快炒的烹調方式更利于多種維生素的保存。

魚肉類食物烹調時,損失最多的營養素也是維生素B1。如果過度加熱,還會造成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的氧化,產生致癌物。因此,清蒸、燉煮是烹調魚肉類食物的好方法。




“膳”用餐盤 吃出好身體
3.png

劉英華 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副主任委員、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

如何吃出健康,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中推薦的“平衡膳食餐盤”給出了答案。學會餐盤搭配“六步曲”,讓自己吃出美味與健康。

第一,食物多樣,比例恰當。食物要平衡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,早餐吃4-5種食物,例如雞蛋、牛奶、面包和蔬菜。午餐、晚餐除了主食之外,可以有主葷菜、半葷菜、素食。

第二,谷薯不可少,全谷占三分。谷薯類作為碳水化合物的很好來源,可以提供神經細胞必要的能量和營養素。要注意粗細搭配,粗糧中膳食纖維較多不易消化,全谷類占主食的3/10最為合適。

第三,餐餐有蔬菜,天天有水果。蔬菜中富含多種維生素、膳食纖維,能量較低,提倡多吃。但一些水果含糖量很高,果糖在體內代謝容易引起尿酸升高,應限量食用。

第四,魚肉蛋奶豆,要吃莫要貪。魚肉蛋奶豆是人體獲取優質蛋白的來源,每餐保證攝入手掌大小份量的魚類或肉類即可,素食者補充蛋白可以用豆腐來代替。早餐盡量選擇牛奶和雞蛋;肉類和水產品安排到午晚餐,且盡量選擇瘦肉,每周至少食用2次魚類。

第五,減少油鹽糖,健康加幾分。每人每日烹調油攝入量不超過30毫升,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,盡量保持口味清淡。家庭中保證清淡飲食可選用新鮮食材,使用控鹽、控油勺,也可以利用無鹽調味汁來提升菜肴口感,減少鹽、油、糖的攝入量。

第六,每天喝奶300毫升,飲水要足量。奶制品可以分配至三餐中食用,例如早餐飲用一杯牛奶,午餐或晚餐加一杯酸奶,保證每日所需鈣質。白開水是最健康的飲品,減少含糖飲料攝入,飲用茶和咖啡時盡量不加或少加糖。



珍惜食物 家庭生活新方式

4.jpg
田粟 河北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

食物是人類獲取營養、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,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我們應尊重勞動、珍惜食物、杜絕浪費,每個人都應成為“珍惜食物,減少浪費”的踐行者和推行者,每個家庭都有責任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的生活方式。

家庭減少食物浪費,可以從購買食物、合理儲存、加工烹調、在外就餐等幾個環節采取有效措施。

購買食物前,應結合家中食物情況,制定膳食計劃,按需購買。購買食物量應根據就餐人數、每個人的食物喜好等因素決定,既可以保證攝入新鮮的食物又可避免食物浪費。

購買食物后,應根據食物特性和標明的儲存條件妥善存放,并在一定期限內吃完,避免食物變質造成浪費。例如,肉類可以切成小塊分別裝袋后放入冰箱冷凍室,食用時取出一袋即可;袋裝米面可在取用后將袋口扎緊,或轉移到適當的密閉容器中,并存放在陰涼干燥處。

若購買了較多的蔬菜,為了達到長時間保存的目的,可以將其進行簡單加熱后,分成小份放入冰箱冷凍室保存,既方便食用,也可以避免浪費。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握食物儲存期限,建議在包裝上標記儲存的開始時間,便于提醒盡早食用,減少浪費。

合理備餐、加工烹調小份餐食是實現每個人食物多樣化和減少浪費的良好措施。每次烹飪食物量應根據就餐人數和飯量合理安排,將各種食物合理分配在三餐的食譜中,避免剩飯剩菜。備餐時,應盡量充分利用食物的可食用部分。

每個家庭應注重對兒童青少年的飲食教育,家長以身作則,讓孩子從小養成珍惜食物、減少浪費的文明生活方式。




文:本報記者 朱燕

編輯:李藝菲

校對:于瀟楓

審核:葉冬

讓家庭健康產業惠及4.9億中國家庭




上一篇:全民營養周 中國營養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在行動
下一篇:全民營養周 江西在行動

營養科學信息資源庫

營養科學
信息資源庫

中國營養界官微

中國營養界
官微

中國好營養科普官微

中國好營養
科普官微

中國營養學會注冊營養師服務號

注冊營養師
服務號

国产3p视频叫声销魂_欧美大黑BBBAV黑白交_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八一v在线_欧美性白人极品hd